“‘广州智慧人大’通过平台大数据功能可使人们透过数据看到本质,使代表在调研和提出议案时更清晰透明、细化精准地了解情况,可全方位、深角度地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寻找社会最大公约数和公平正义,更深入地发挥人大和各专委会、专业小组的专项职能。”近日,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鹰言简意赅地道出“广州智慧人大”系统优势特点。
经过一年的攻坚克难,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发的“广州智慧人大”系统于2018年 7月全面上线运行,现已建成了12个应用子系统,包括智慧立法管理系统、司法工作联网监督系统、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经济运行联网监督系统、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联网监督系统、农村农业联网监督系统、教育科学文化卫生联网监督系统、涉外管理联网监督系统、代表履职服务系统、代表大会议案办理监督系统、机关综合业务系统、门户网站提升版。如今,已有来自 44个政府单位、司法单位的 1983个数据主题在后台滚动,精准捕获变化趋势,以大数据技术全面助力人大强化刚性监督。
直面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从 2001年在全国较早建立运行人大网、2002年在全国人大系统于人代会率先使用电子表决系统,到 201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从未停下信息化的探索实践。
然而,在奔流涌动的大数据时代潮流中,人大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人大监督面如此之广,政府各部门和司法机关汇集起来的数据爆炸性增长,各类信息交叉分布、错综复杂。以目前有限的监督工作人员去应对,无法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监督效能会大打折扣。
化挑战为机遇。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2017年 7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通过了“广州智慧人大”系统建设方案,决定建立 12个应用子系统,全面覆盖市人大主要业务领域,着力创新人大履职方式。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庞大工程。如果把“广州智慧人大”系统比喻为一张巨大的“网”,要一网打尽受监督单位的工作和数据信息,各个“网格”必须统一标准,让数据可以畅通无阻地流动进这张“网”内。
为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仲裁委员会等几十个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完成了数据接口标准化,还设计了数据采集的规范,要求在今后工作中按时、主动上传数据信息,实现数据由孤立单一向系统性、关联性转变,使大数据成为人大立法、监督、决定、代表等工作的有力抓手。
技术革新仅仅是一种手段,在更深层次,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试图打破过去监督侧重于事后的习惯做法,变被动为主动、变静态为动态、变事后为事中,全面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形成全过程监督模式,促进人大监督效能的能级大幅度提升。
以信息化手段进一步织密监督之网
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紧张建设,2018年 7月 2日,“广州智慧人大”系统全面上线运行。用户不仅仅局限于市人大常委会,还延伸到市、区、镇(街)各级人大机关、人大代表和政府工作部门、司法机关等单位,打通了各部门的信息渠道,为强化人大监督打下了基础。
如今系统运行数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过去监督工作力度不足、信息零散、实时性差等问题,进一步织密监督之网。
范围广。“菜篮子”的价格每天怎样波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如何、河涌水质是否有所改善、进出口及内需数据呈现怎样的态势、各级司法机关办案和司法工作人员履职情况怎样、政府“钱袋子”如何安排……在“广州智慧人大”系统中,这些都能获得直观清晰的体现;来自政府19个部门的宏观经济、产业发展、进出口、消费、投融资、财政收支等方面的内容在系统内相融整合,“去粗取精”后生成柱状图、条形图等图形分析结果,使人大能准确把握数据变化,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判断。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广州智慧人大”系统的触角还延伸到了全国各地市产业发展、“三农”发展的公开明细数据,在比较分析中敏锐捕捉广州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综合研判未来发展趋势,以技术分析手段和精准的分析结果有力支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监督。
目前,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承担监督职能的全部 7个工作委员会,正在通过各自的联网监督系统进一步扩大基础数据库,扩大监督视野。
效果实。过去,听取政府汇报、开座谈会和定点考察是常见的监督检查方式,监督触角不可谓不广,却难以覆盖到面和全过程。引进信息化手段,有助于强化全面监督和全过程监督,实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目标。这一点在对全市空气质量和重点河涌水质监测方面得到有效体现。广州智慧人大”系统通过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联网监督系统,将河涌水质检测情况、日空气质量等主要指标一网打尽,各项数据如同天气预报一样实时更新。一旦有异常时,系统便会按照黄色、橙色、红色、深红色四个预警等级实时提醒,达到“红色”时向管理员发送预警短信。重点黑臭河涌的治理进展也清晰显现,为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抓手。
通过“广州智慧人大”系统的建设,人大的监督效能得到实质性提升,各单位也把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作为推动本职工作的重要动力,提高了接受监督的能动性。
更精准。广州市教科文卫方面的监督工作涉及范围广,督办难度大。仅仅纳入《关于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领域民生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议案》的就有 58个民生基础设施项目,涉及 16个政府部门和 11个区政府。如此众多的民生项目,错综复杂的部门层级,依靠传统的监督手段力有未逮。而在“广州智慧人大”系统中,只要点击任一建设项目,就能查看所有关联信息,细致到现场施工照片、经费使用进度等,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各个施工阶段、各个领域、各个项目的进度快慢一目了然,有助于找准人大监督的重点方向,效果可谓如虎添翼。
2018年 9月,广州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谁将是全国第三家互联网法院的首任法官,备受社会关注。在任命之前,市人大常委会运用“广州智慧人大”系统,对相关人选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以前,司法人员的任免依据主要是考核和推荐,存在一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今直接具体到日常履职工作中,司法人员办案绩效、司法办案质量效率情况一目了然,人事任免随之迈进了一大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主任郑烈城说。
如今,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司法工作联网监督系统已成为全国首个已建成运行的系统,集中了各司法机关、仲裁机构的数据,极大增强了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畅通人大代表“指尖”上的履职渠道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建华指出,建设“广州智慧人大”系统是创新人大履职方式和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促进人大机关高效运转的有效举措。
这样的改变,将使得部分过去需要数个星期完成的工作,在 1天之内就能完成。比如过去法规文本的修改往往数易其稿,甚至花大量时间调整标点符号、格式和文字校对。如今通过智慧立法管理系统,能一键生成对照稿和清稿,有效检索地方立法与上位法是否有重复或抵触之处。利用智能化手段取代大量重复、机械的工作后,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法规制度本身的设计和完善上。
对于人大代表而言,广州智慧人大”系统可帮助代表提高履职效率。代表履职服务系统已完成了 7个子系统之间各种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相互融合,使代表工作部门能够科学地统计分析运用各项数据。市人大代表可以随时掌握全市经济社会整体运行发展情况,从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将数据用活。随着系统移动端的推出,可以畅通“指尖”上的监督渠道,进一步增强监督的及时性、便利性和主动性。
信息化给人大代表履职插上了一对“翅膀”,李鹰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系统既是社会、群众和政府部门宣传和观察人大工作的窗口,也是全体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自我学习和自律的工具。”
值得关注的是,在信息化条件下,人民群众希望人大工作更加透明,人大履职更加高效。目前,广州已开通有三级人大代表(全国、省、市人大代表)进站的 385个网上联络站的群众服务窗口,手机版“代表联络站”也已开通,方便代表网上进社区与群众互动。
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趋势,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正推动人大信息化工作上新水平,更好地保障和促进人大履职,助力广州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
同样,“广州智慧人大”对于提升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水平的积极效应尤显突出。
早在 2005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就开始探索与财政国库支付系统的实时在线连接。2014年以来,根据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实际,着眼建设面向全体人大代表的综合性信息平台,开始大力推进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可以说,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是“广州智慧人大”系统建设的开端和起步,也是目前相对较成熟、功能较完善的子系统。
通过“线上监督”牵引“线下监督”,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适时召开预算编制情况通报会、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等,倒逼政府部门预算管理更加规范透明;定期梳理分析各类预算数据,撰写综合和专项分析报告供市领导决策参考,促使政府向建设透明财政、诚信政府、廉洁城市等目标不断迈进。
据悉,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现已完成三期建设,年底前将完成市、区两级系统互联互通,2019年年底前完成市、区、镇三级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联网监督网络,推动广州市预算联网监督工作迈上新台阶。
来源:人民代表报 作者:何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