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南谯区人大常委会近年来积极探索创新,通过高效统筹,注重“三结合”,打出组合拳,为代表履职赋能,推动代表工作取得新成效。
与代表履职阵地规范化建设相结合。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为阵地,夯实代表履职基础,完善阵地功能布局,优化接待选民、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机制,将实践站打造为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社情民意的前沿窗口。驻地代表个人信息和二维码全流程公示,通过“亮身份、明职责”强化代表责任意识,激发履职主动性。围绕化解矛盾纠纷、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等,今年各级代表先后开展4次集中会商活动,接访群众6次,收集意见建议16条,督促解决16件,满意率100%。
与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相结合。将代表活动贯穿于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审议、票决、监督、实施全过程,充分发挥代表扎根群众的优势,广泛收集群众诉求与建议,精准筛选民生实事项目。加强过程监督,确保民生实事项目真正落地见效,实现代表活动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真正架起了政府“民生”与群众“民声”之间的畅通桥梁,生动践行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三年来,区人大票决出民生项目30个,8个镇票决出120个,均在年度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
与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代表法》相结合。以组织代表学习为抓手,掀起全区各级代表学习新修订的《代表法》热潮。组织160余名人大代表开展《代表法》《监督法》等专题培训讲座,确保每位代表都能深入理解新修订《代表法》的精神实质、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明晰依法履职的路径,激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杨华勇 杨读俊)